⒈ 四方通達(dá),暢通。
⒉ 謂學(xué)問廣博通達(dá)。
⒈ 四方通達(dá),暢通。
引三國 魏 阮籍 《東平賦》:“四時(shí)儀其象,陰陽畼其氣,傍通迴盪,有刑有德。”
《文選·郭璞<江賦>》:“爰有 包山 洞庭, 巴陵 地道,潛逵傍通,幽岫窈窕。”
李善 注:“潛行水底,云無所不通,號為地脈。”
⒉ 謂學(xué)問廣博通達(dá)。
引《文選·嵇康<與山巨源絕交書>》:“足下傍通,多可而少怪。”
李善 注:“言足下傍通眾藝。”
《陳書·儒林傳·顧越》:“越 少孤,以勤苦自立,聰慧有口辯,説《毛氏詩》,傍通異義, 梁 太子詹事 周捨 甚賞之。”
《醒世恒言·獨(dú)孤生歸途鬧夢》:“猶喜 白氏 女工精絶,翰墨傍通。”
⒊ 謂靠近四方通達(dá)之地。
引《管子·兵法》:“一氣專定,則傍通而不疑;厲士利械,則涉難而不匱。”
⒈ 形容通曉各種技藝。
引《文選·嵇康·與山巨源絕交書》:「足下傍通,多可而少怪,吾直性狹中,多所不堪,偶與足下相知耳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