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《易·干》:“見龍?jiān)谔铮姶笕恕!备吆嘧ⅲ骸褒埑霈F(xiàn)于田中,比喻大人活動(dòng)于民間,人見之則有利。”后因以“龍見”指王者能有治績。
⒉ 喻羽化而登仙。
⒊ 《易·干》:“云從龍,風(fēng)從虎。”“龍”喻事物的主干,因以“龍見”喻文章根本已立。
⒋ 蒼龍七宿出現(xiàn)。
⒈ 后因以“龍見”指王者能有治績。
引《易·乾》:“見龍?jiān)谔铮姶笕恕!?br />高亨 注:“龍出現(xiàn)于田中,比喻大人活動(dòng)于民間,人見之則有利。”
《莊子·在宥》:“尸居而龍見,淵默而雷聲。”
成玄英 疏:“圣人寂同死尸寂泊,動(dòng)類飛龍?jiān)谔臁!?/span>
⒉ 喻羽化而登仙。
引《文選·郭璞<游仙詩>之一》:“進(jìn)則保龍見,退為觸藩羝。”
李善 注:“進(jìn)謂求仙也,退謂處俗也。”
⒊ “龍”喻事物的主干,因以“龍見”喻文章根本已立。
引《易·乾》:“云從龍,風(fēng)從虎。”
晉 陸機(jī) 《文賦》:“或虎變而獸擾,或龍見而鳥瀾。”
郭紹虞 等注:“‘龍見’句譬文章根本已立而枝節(jié)未妥。”
⒋ 蒼龍七宿出現(xiàn)。
引《左傳·桓公五年》:“凡祀,啟蟄而郊,龍見而雩。”
杜預(yù) 注:“龍見,建巳之月。蒼龍宿之體,昏見東方,萬物始盛。待雨而大,故祭天。遠(yuǎn)為百穀祈膏雨也。”
《北齊書·恩倖傳·高阿那肱》:“源師 嘗諮 肱 云:‘龍見,當(dāng)雩。’”